最新美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论文(优秀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美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一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逐渐认识到美术课程改革并非完全抛弃知识与技能,也并非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的做法,而是降低了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生活美术的角度而不是从技术性美术的角度组织教学。
关键词:
美术教育;生活美术;审美定位。
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教育也日益重要。现在,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中,美育就是美术教育,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在一次美术学习情况调查中发现,近七成以上的同学认为,学习美术就是能画画,标准就是像不像,接受美术学习的目的是将来吃美术专业这门饭或成为一名画家,或者是学生自感缺少绘画这种“天赋”,他们对美术课感到迷茫和困惑,总是哀叹自己画得一团糟,固执地声称没有“美术细胞”。导致这样的调查结果是什么原因呢?长期以来,由于美术课程的发展和人们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过于突出美术学科本位主义,导致学生及家长认为,学习美术就是关注和强调美术技能的学习和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美术学科的联系和构建,甚至我们一些美术教师也希望每个学生和自己一样热爱美术,片面地关注和掌握美术的技能和技法,以美术应试为中心,部分学校在评估美术教学时,把学生参加美展与竞赛获奖多少作为教学业绩,迫使美术教师热衷于对少数学生进行技术训练,以求显效,从而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家长和学生认为培养美术兴趣爱好,就是偏重于如何画画,对孩子掌握一技之能存在着虚荣与期盼,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素质”。同时,由于美术教育过于注重技术,脱离了学生生活,缺乏综合性和多样性,使学生丧失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美术的兴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逐渐认识到美术课程改革并非完全抛弃知识与技能,也并非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的做法,而是降低了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生活美术的角度而不是从技术性美术的角度组织教学。
新课改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及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风景画的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绘画艺术的内容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事物,从而引发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和提高在生活中发现绘画题材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动物画的教学时,让学生在画中蕴含着对人类的朋友——动物的关爱,它们和人类一起生活在地球上,拥有共同的家园;在人物画的教学时,使学生在画中能寄托对师长、朋友、同学及亲人的深情,以情带画,让学生学习美术就不再是任务,是一种乐趣和享受。在静物画的教学时,使学生通过静物画的欣赏、练习,去感悟物质的生命存在,其静物的内容还是以学生经常能接触到的、易于表现的,并具有一定情趣的物品,如花卉、水果、餐具等。
初中美术教育同样隶属于基础教育,从现状来看,初中生不可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从事美术作为终身职业的也很少,但也不能就此抛弃美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就是有很强专业性的技能、技巧。因此,初中美术教学既要重视素质教育感受美术文化,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技巧,两方面都要得到发展的话,还是让我们从生活美术教育的角度进行美术教学。
一、发展中小学学生生活美术教育
1、生活美术教育,更接近于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感受美术、体验美术。美源自于生活,所以,我们所学的美术也要源于生活。生活中不乏美的事物,缺少的却是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注重呈现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美术这堂课,要学的不仅仅是画画,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作为学生,最好的美术题材莫过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所以美术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可以从生活和学生的`感受出发,教师创设生活情景进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和体验,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所学的知识不但“活”、“牢”,而且能“用”。
2、生活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兴趣是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如果教师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去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从课的一开始便充满兴趣,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与学生有关的学习生活美术创造,以趣乐学,让学生处于一个自己要做,促进自己做好的一种状态。对此,我个人有深刻的经验。兴趣是打开学习大门的钥匙。比起压力、家长的鼓励等元素更加有效。曾经,我对画素描静物很讨厌,也很害怕。因为素描基础不好,对于形、明暗关系、透视等都不会把握。为此,我对学习素描静物很逃避。后来,老师发现了,他叫我画色彩静物。比起素描,色彩对于形的把握少了。同时,由于我个人对于色彩还是挺有感觉的。所以,渐渐的我喜欢上了色彩静物。老师再叫我由色彩静物画色彩静物。因为有了兴趣,消除了不自信,画起来还挺得心应手。
3、生活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是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在校内外的生活是学好美术的丰富资源,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带给学生有助他们成长和发展地活动所能开发利用的材料和素材,如图书材料、音响材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走进现实生活,了解具体的人,了解生活是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所以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当然也意味着关注有完整的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使得人得以完整地发展。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生活美术,是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最真实的美。对于这个,学生应该要善于去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的美。或许只是路边的一朵野花,或许是脚下的一块石头,再或许是身边吃饭的碗。身边不乏美的事物存在,只是要善于去发现。当学生们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着那么多“美”,他们对于生活,对于学习有更高的热情度,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二、发展中小学学生美术教育的审美定位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加强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
2、美术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发展中小学学生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储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些作用显着、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另外,要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美有术,使学生的眼、手、脑都协调运用,对美术行为过程和结果(作品)都感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
4、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量与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规则,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的、强调自我表现的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与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三方面进行评量的标准与实施机制,以促进美术之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总而言之,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传统美术教育是迫在眉睫。作为新一代的美术老师,我觉得在加强自我文化修养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对于美术这一门课程的态度和观点,还要与时俱进,与生活所联系。
参考文献:
[1]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版。
[2]章咸,张援:《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教育科学出版社,版。
[3]玛琳·加博·林德曼(marlenegharbolinderman):《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4]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3)。
[5]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4)。
美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二
美术教育的发展需要通过探讨和研究,一篇篇优秀的美术教育论文能把这种探讨和研究升华,从而达到提升美术教育质量的目的,一起来欣赏下面这三篇关于美术教育的论文吧!
放飞思维、点燃孩子的艺术火花【1】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
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
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
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
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来看待教育,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
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孩子们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一、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
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
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
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告诉我,不知道那里该怎样画。
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
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激起创作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
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
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
如五年级的《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
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大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
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
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化妆师。
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
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上桥梁。
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
再次,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四年级的《用色彩画风景》等,如果教师只在教室中讲,该画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小巷两边的商店、理发店、小饭店、行人及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现在要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感受它,感觉生活一下子是一幅完整的画。
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作的桥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
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美术课上,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尽管有些创作上比较欠缺,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是很完美的。
我看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到同学的嘲笑。
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
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
于是,我给他看了一张“凡高的自画像”。
于是,那个孩子自信的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这至少是个好的开端。
我们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儿童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儿童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现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2】
一、欣赏作品的分类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裴尔的《椅中圣母》、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图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
三是同龄小朋友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呜。
四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
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学生很感兴趣。
二、欣赏的角度
对于一件美术作品,教师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如《最后的晚餐》画的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酥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神情动态;1949斗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激动时刻;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
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
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凡高《阿尔的吊桥》一国,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奔放的线条,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最后的晚餐》画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
三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
比如在讲达·芬奇的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
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
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当然,像一些静物画、肖像画及一些工艺品就不必非得深控其思想内涵了。
三、教学时教师的注意点
1.教师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教师首先要利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地理解。
另外在欣赏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备课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佳。
2.欣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血衣》、《南昌起义》等,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
3.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
4.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
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5.欣赏的时间不可过长,内容过多过滥,学生会厌倦,教师可以把欣赏教学穿插于平时教学之中,使欣赏与传授技能相结合。
6.欣赏后要有检查和总结。
可以采用提问、谈话及卷风考试的方法来进行。
使之达到复习巩固减少学生遗忘的作用。
丰富学生的绘画想象力【3】
一、抓兴趣点
喜欢涂涂画画是小学生的天性。
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氛围。
1.猜谜激趣。
如第十一册教材中《古诗配画》一课,我首先就以猜谜形式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不是我们第二册时学过的《画》那首谜语诗么?”一时,小手像雨后春笋一齐竖了起来。
接着,我把课前画好的范画一出示,诗与画一搭配,学生思维就更加形象化了,只用几分钟时间就帮助学生想象到了“古诗配画”的题意。
美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三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使得高职教育也越发的倍受关注。
现阶段,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出可以与社会相适应的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就需要高职院校要依据实际情况在教学方法和模式方面进行一定的改革,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1]此篇文章就针对高职美术教育下的素描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素描教学;分析
一、引言
近几年来,为了可以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可以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就要引起对高职教育的重视。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它肩上背负着为社会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在向目标发展,但也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高职美术教育在就业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所以就要对美术教育进行相应的调整,使“素描”更好的融入当今学科变化当中,以下就是在高职美术教育下浅谈了以下对素描教学的看法。
[2]
二、现阶段高职美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对美术老师的需求也逐渐呈饱和状态,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使找工作难成为了美术生的一大特点,加之新型人才的不断出现,社会需求的增多,也使美术招生逐渐弱化,生源受到了影响。
[3]因此,在面对这样的形势下,高职美术院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设一些社会需求量大的美术专业课程,如:工业设计、动画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
就要对以往的美术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尤其是“素描”这一课程的教学,因其是美术学习的基础,所以没有因其对其的重视,以致于使其教学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4]从高职美术专业的生源来看,其中一部分是因为自身分数低所报考的,另一部分是依据自身日后的发展自愿报考的,但他们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在基础方面比较薄弱,以致于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而且因初来高职院校,一时难以适应当前环境,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就做,不感兴趣的就抛掷脑后,对素描更是缺乏兴趣,学习不积极、不主动。
所以,就需要老师加强引导,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素描。
[5]
三、素描教学在高职美术教育中开展的有效措施
第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素描是美术的基础,也是其他艺术的垫脚石,在素描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素描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课程,不是图一时玩乐就可以学好的,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素描的重要性。
因素描本身是静止状态的绘画,所以在课上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长期下去就会失去对素描的兴趣。
因此老师可以通过组织作品欣赏大赛来让学生对素描产生新鲜感,激发学生对素描的兴趣。
如:老师可以适当的选出一节课让学生将自己之前画好的素描展示出来,供学生欣赏,学生在看到众多不同的素描画时必然会眼前一亮,有向探究的欲望,进而老师让学生之间相互评判,说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最后选择出本次素描赛的冠军,老师在此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对于画的较好的可以发一些礼物,以此来激励学生。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会感觉素描课堂也是可以充满活力的,让学生兴趣大增,从而产生绘画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素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素描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以往传统的素描教学中,其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过于死板,以致于学生有自己的创作新想法、新思路也不会被提倡,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样的教学虽然一时会让学生提升素描的基础,但长期下去也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对素描的兴趣,失去自己的艺术风格。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改善这一现象,鼓励学生多思考、创新,从对一个静物的观察、角度的分析发展到由观察动态物体,从动中发现其特点,然后以自己的方式、绘画手法将其表现出来,多让学生感受生活、自然。
如:在画动物素描这一内容时,老师不要只是将动物单方面的定为小猫、小狗,要让学生自行选择。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写生的方式去感受大自然中的动物,通过观察让学生画下动物的最美瞬间,这样就会有学生选择画海鸥、沙滩上的人物、大雁等等。
这样不仅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也让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了强化,与自然与生活相结合,将教学内容活化、多元化会让学生更加喜欢素描,喜欢艺术,从而让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三,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完善老师自身的技能和素质。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技能、懂知识的专业型人才。
所以,就要求老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正确的认识美术教育,尤其是素描教学,不能像以往一样拘泥于课堂教学,要试着走出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于美术教育相关联的学科,激发学生的设计思想。
此外,老师还应与时代发展潮流相结合,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要多加探讨和落实,只有在探讨中经历并不断改进完善,才可以找出与时代相适应,符合高职素描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才可以最大化的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全面的发展,以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2]李严锋.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的解决方案[j].新丝路(下旬),2016(09):117.
[3]李银玲.如何搞好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j].科技展望,2016(04):336.
[5]巴哈提•卡下旦别克.浅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思路和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6(01):138.
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与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首先重点分析了我国工艺美术传承的最新形式,在此基础上简单论述构建适合当代发展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可促进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价值与发展,最后总结出工艺美术的发展需要教育上的改革,要强化学生学习工艺美术专业性,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此帮助我国工艺美术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价值;发展方向
一、工艺美术传承新形势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以不可捍卫的地位存在,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工艺美术专业逐步被与工业化生产结合更为紧密的艺术设计专业所取代。
近年来随着国人对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认知与重视,我国工艺美术传承面临新的形式。
任何一部成功的工艺作品的背后都存在着其特定的加工技艺,这些精湛的技艺都应该得到应有的保护,并传承下去,以供后人分享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并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而感到骄傲,但在传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颇多。
传统工艺美术的主导地位以手工业为主,随着时代与人们大量的需求,工业生产逐渐发展成为工艺美术产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因手工业满足不了大量的需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至此,完全依靠传统手工艺谋生的只能是小部分人。
根据工艺美术传承模式分析,可分为以下两大类:一是依靠传统纯手工艺为营生的一类人,通过师徒方式的学徒,通过言传身教方式传承,也是中国较为传统的学习方式传承下去;二是仅依靠人们个人兴趣爱好,在正常工作生活的闲暇时间进行制作,没有系统学习,按照个人对工艺美术的喜好与感悟进行制作,并不存在拜师学艺等说法进行传承。
因人们现代化生活方式等因素,上述两种手工艺的传承也随之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很难接受长期学习传统手工艺,因传统工艺技术精湛,需要花费过多精力与时间进行学习与研究,因此传统的学徒生活方式逐渐远淡出统手工艺行业,很多年轻人认为与其花费过多时间学习手工艺制作,不如进入城市打工生活,上述现象的发生归根结底是因为传统手工艺需花费过多时间学习且收益效率偏低等因素。
美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四
高等美术教育从教育的方向上来看,可以分为专门的美术院校、师范类美术系科和综合性大学中的美术院系三种情况。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众多综合性大学开始大力发展艺术类专业,美术专业是艺术专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种,如何在综合性大学教育中开展好美术专业教育,提高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的质量是我们所关心的重要问题。
一、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美术教育的目标培养不明确
美术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有其独特的专业性特点,要想上高等院校的美术专业都要经过高考的专业课程考试,只要通过了严格考核,才能走进高校的美术专业进行学习。然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综合性大学的美术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低。目前,综合性大学的美术专业教育主要是根据专业美术院校的模式运行的,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以及教育的方法上都是参照专业的美术学院实行的,没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造成专业不专的尴尬局面。在教学形式上,过分注重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但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新时期下社会发展的需求。
2.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锻炼
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一般都有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在高校学习中的能力。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侧重于课堂教学中的专业技能实践,对于实习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却缺乏基本的管理经验,大部分学生对于美术专业的实现过程只是流于一种形式,根本达到不到实践锻炼的目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够及时解决,造成学生美术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
3.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缺乏重视
当前的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教育,在教学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大部分学生在美术教育专业的学习中有严重的偏科现象,认为只要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殊不知,高素质的人才是具有综合能力水平的人才,不但要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大学生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将专业课程和理论文化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
1.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专业不同于专业的美术院校,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必须要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的教育教学计划,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结合起来,将专业知识的培养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另外,在美术课程设置上,要将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安排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美术教学课程体系,既能够突出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又不能完全模仿专业美术院校的方式,做到目标明确,个性突出。
2.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等院校的学生其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比较低的,这也是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非常普遍的问题,高等院校的美术专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能力水平,只有在实践中才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美术水平,才能提升学生的美术理论素养。因此,综合性大学的美术教育要将美术实践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不但要重视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重视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思维得到锻炼,理论知识得到加深,综合水平得到提升。
3.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等院校的美术专业教育要使学生真正树立起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理念,使其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始终。为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从单纯的教给学生的美术专业技能训练,逐步转变为以教育学生的思想为根本,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标。广大高校的美术教师要将美术的教育思想回归到人文教育、美术文化教育的层次上来,增强大学美术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渗透,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有效提高大学学生的美术素养,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求。总之,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专业虽然在高校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综合性大学,在培养美术人才,提高大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要重视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摒弃错误的思想和方法,创新新的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的美术大学生而不断努力。
美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五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领域里,美术教育是不可一门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了。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创造力
在新时代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领域里,美术教育是不可一门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了。在美术教育方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小学生的美术才能与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教育在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并影响和决定了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由此可见,良好的有系统的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美术才能,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和方法,美术知识及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以前的教学方式,是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能、开发智力效果。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灌输式教学,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低年级孩子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就考虑出这样一种做法:用水粉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杯内,再拿三个空杯子,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带有颜色的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玻璃杯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杯子里一摇立刻变成间色,学生兴趣一下高了。这种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孩子们看的很投入,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 黄色=?色,红色 蓝色=?色,蓝色 黄色=?色,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调。
3.教学方法是美术教学的前提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是它特有的优势,怎样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只传授知识,而要把开发智力放在重要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每一方面都不可偏废,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几方面的任务呢?这确实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4.创造力的培养
4.1由于儿童自身潜意识的童趣、稚拙的造型特点,学生往往会把果子画成人面,并赋予表情,把画一个人侧面的眼睛可以画成正面人的眼睛,人物手脚可以随意安排,全身比例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在他们眼中,观察到的不只是自然形态的模拟,也不受固定方式的束缚,随意性的人物夸张变形,表现童趣稚拙,他们习惯用线条去绘画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我们教学时应极积引导儿童这种自然古朴、单纯的审美意蕴和思维现象,顺其自然,培养其创造能力。
4.2儿童在美术表现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画自己最亲近的人、最喜欢的玩具、最喜爱的食品,总之喜欢画自己的所思所好。虽然有时画得不像、不美,但却具有他们独特的个性,成人不要限制他们画什么或画成什么样子,更不要轻易作出否定评价。要积极的对儿童的作品做出及时的肯定。如果对儿童作出种种限制,就容易抑制其美术兴趣,说不定一个美术天才在无形中就被成人的要求和限制所扼杀。美术教育者应最大限度的保护儿童的天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特别爱好,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4.3美术活动始终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创作。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美术作品中呈现儿童的聪明才智和富有个性的创造,充分发挥其想像,对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十分重要。教师要提高儿童的创造性,启发式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挖掘和发展,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使其创造力得以诱发和培养。由于儿童的控制力弱,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喜欢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想象世界,有着天生的探索欲,我们应启发他们,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高尔基说过:“一个艺术家在其艺术加工的各种手段中,想象力是重要的环节,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技术中最本质的技术。”培养儿童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表现才能,使儿童多思,多想,多问,自觉养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习惯,同时让学生夸张想象,极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吸取素材,从生活中学习,要把瞬息变化,美丽多姿的生活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去。观察是重要的前提,通过观察,学生能够直接认识和理解,再描绘想象,建立起明晰的知觉形象。对物体的质感,形状构造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造型能力,因此我们应尽量提供机会,让儿童观察周围的一切,了解所要表现的物体的形状,质感,颜色等,训练他们的眼睛,调动他们的观察兴趣,让自然界来陶冶其情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安排,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和写生,积累表象材料,从而拓宽想象,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美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六
1、1 美术教育有利于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对学生的美术教育,从幼儿园的涂鸦开始,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小画家,而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画画本身与孩子心灵靠得很近,易引起孩子兴趣,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培养、思想情操的陶冶和高尚人格的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艺术博大精深。近些年,传统文化艺术正日趋受到重视。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认同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让学生多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并且深深地喜欢上它们,有意识地保护、继承它,从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再创造。这样通过对我国民族艺术的重视教育,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提高审美的同时,也提高了民族文化的意识。
1、2 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术教材里的手工制作,如剪纸、泥塑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手的灵活性,调动学生视、听、嗅觉等多种感官参与进来。学生从临摹基本技法到技法的熟练,他们会自己创造出许多技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手脑眼的配合能力。
这些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到实践和动手劳动的乐趣。
1、3 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性的劳动最有价值,只有不断创造,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毕加索用一生的精力在寻找儿时作画的感觉,他之所以名扬世界,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开创了立体主义画派,可见,孩子绘画和创造的重要性。据科学研究,孩子两岁时就已具备了创造性的绘画才能,虽然只是简单的涂鸦,但他已经开始借助绘画来表述自己的思想语言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简单的形象,教师不做示范,他们也能根据已有的形象和经验创造性地描绘出来。四五岁时他们不但能创造单个形象,还能创造性地表达故事情节。而到了小学,他们创造的形象更加复杂,从过去的表达思想活动,过渡到表达思想情感和欣赏能力的提高上。
1、4 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当今社会,审美能力日趋重要,艺术设计倍受重视。如服装、生活用品、住房、生活环境等,都在实用的基础上强调美观大方。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对生活用品的造型、色彩有了高要求,艺术美感的需求与鉴赏能力也随着提高。质地优良、设计精美、琳琅满目的服装反映了艺术文明的提高。精挑细选的服装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态度和个人素养、气质。
1、5 美术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美术教学是发展学生智力、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仅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艺术的手段。作为艺术,其重要特点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现实生活的图景。成功的艺术作品能使人们生动鲜明地认识世界。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受着自然美、现实美的熏陶,受着艺术形象的感染和艺术技能的训练,因而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创造能力也会随着提高,知识得到丰富,智力得到发展。
1、6 美术教育有利于陶冶情操
崇尚美好的感情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而在美术中,世间万物都可看作感情的载体:充满生机的小草,传达着生命的存在;满头白发的爷爷奶奶渗透着亲情;青山绿水,表达着爱国的激情……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美术中的户外写生课,教师带着学生亲自去欣赏大自然美景,感受大自然博大胸怀,陶冶学生心灵和性情。
2、1 观念认识上存在误区,应试教育仍占主导,美术课程认识淡薄
美术教育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为了画画而画画。许多家长以孩子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衡量孩子的作品,这是对美术错误的理解,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让孩子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宇宙,认识团结、互赢等做人的道理!
当前的教育者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流,强调“应试”,认为美术教育可有可无,这样的思想束缚了个体才能的发挥和全面发展,使本来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另外从办学形式上看,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美术班蓬勃兴起,反映了学生、家长对美术教育的需求。
2、2 师资力量单薄,教学形式陈旧
由于以上认识的偏差,目前各校的美术教师相对较少,而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不只数量严重缺乏,而且师资程度良莠不齐,美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很难完成美术学科的教学任务,难以保证美术教学的质量。这些影响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主动性,难以实现美育的重要作用。
2、3 功利思想影响了中学美术教育。
现在,美术成为了高考的一个跳板,很多的高中生凭着学习美术考上了大学。其中好多学生只是为了上大学才咬牙学习,考上后便放之任之;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专业课的学习而不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美术带给学生的不再是快乐和享受,而是升学的压力了。从高考择业和社会意义上来说,美术教育都应引起从教者和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尽快解决美术教育与当前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这个矛盾,提高大众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为此要从幼儿、小学生抓起,真正把我们的美术教育落到实处。
从以上情况分析而言,当前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
3、1 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究新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新课改充分表现了课程的时代性和选择性,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模块式的课程构造,实行学分管理,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新课改理念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后,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究与尝试,从传统的灌输走向师生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3、2 变革过去的评价方式
要采用积极评价机制,培育创新机制,促进学生发展,进一步提高艺术表达才能。以往我们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方式过于单调呆板,结果是学生对评价没有兴趣。要树立以学生的整体素质为首与学问并重,注重学生的个性专长开展的质量观,对学校采用多层次、多类别、多元化的全方位的综合考核来界定学校的教育质量。
3、3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某一件事情感兴味时,他们的学习效率普遍比较高。美术学习更是如此,只要静下心来学习美术,将本人完全融入美术学习之中,才可真正领会美术的魅力和精华。
3、4 增强与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沟通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以为美术是没有用的副科,不能帮学生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教师要努力与家长沟通,能够经常和学生交流,耐心地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懂得发挥自身兴趣特长和潜力,尽力争取得到家人的支持等;通过家长会和电话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让家长看到学生的进步,分享到学生胜利的喜悦,从而坚定学生的自信心,营造好的学习环境。
3、5 增强对美术师资的培训
要订阅相关美术科杂志书籍,给美术教师提供最新的美术教育信息,加强美术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美术教师的理论素养。
3、6 普通高中必须积极探索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
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我们的教育者应该更新观念,放开眼界,重视美术教育,抓好艺术的启蒙教育,必须为学生发展、成才打下基础,为他们的将来的生存、求职赢得多种机会。为此,面临升学压力的普通高中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探究多种模式的艺术教育。以我校为例,生源质量偏低,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便针对有美术基础和爱好的学生开设了美术特长班,为学生升学开辟有效的途径,为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展示才能提供了平台,扩大了就业渠道。
教育改革专家郝京华说:“中国的艺术教育把艺术当成学问技艺来教,没有把它当成生命中不可缺的东西来教。当把艺术看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局部的时分,艺术才真正地有价值。”我们的艺术教育正在努力实现艺术的价值,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一定会看到,艺术成为人们生活、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美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七
伴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小学生的审美认知水平和审美经验也开始更多的依赖于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问题,而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美术教育界极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网络游戏占据学生心理日趋明显
笔者作为一名美术教育教学专业的研究生,就曾在广西南宁市的几所小学进行实习考察中发现,网络游戏以其自身所独具的娱乐性与极佳的视觉感官体验吸引着广大小学生。网络游戏以其最独特的视觉形象在小学生的审美教育中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在学校实习期间,发现有三位同学,分别是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三位男生,总是在不厌其烦的利用课上、课件及其他可以自由时间进行绘画表现自己喜欢的对象。其中四年级男生——k(化名),利用课下时间,不断的绘画一款名叫“我的世界”小游戏中的场景及主人公史蒂芬的形象。五年级男生——w(化名),喜欢不分课上课下时间,常常左手拎着直尺、右手握住中性笔,在自己的绘图本上不厌其烦的表现款式各异的汽车,多由自己设计款型及性能。六年级男生——q(化名),喜欢战斗机,他有两大本速写本,上面均绘有关于宇宙、世界及相关的各类战斗机,时常谈论一些同龄学生看不懂,也很难交流清楚的相关主题内容。就笔者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而言,绘画表现游戏中的人物、场景、各种车型及其他绘画主题和造型特性的,有打斗、暴力倾向,通常不被美术教师及其家长看好。
二、游戏与艺术是相通的
(一)行走在自由的国度
从美术起源来看,游戏说是主观精神论的代表性观点之一。德国古典美学大师康德认为:自由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在这一点上他认为艺术与游戏是相通的。康德看到了创作主体人的重要性,他认为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成为促使艺术达到巅峰境界的主导要素。网络游戏属于游戏种类中较为重要且极具时代代表性的游戏之一,在当今网络讯息快速发展交流的空间中,除了自由权利外,网络游戏更多作为一种话语交往空间,解除了现实的禁锢,呈现了一个开放的领域,使得喜爱网络游戏的人得以在游戏中获得想象的统一。而这一独特性恰好满足了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精彩纷呈的视觉效果呈现使得学生的心灵与思想得到不同纬度的提升。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小学生以3—6年级学生的美术作品观察中发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竞争激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认识,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其中,网络游戏中的视觉形象对少儿审美经验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二)登上美术与游戏的桥梁
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门类之一,更注重对学生思想感悟的启迪与灵性的引导,它是一种体验式的升华,而教育要达到培养的学生素养是不能仅仅通过外在力量的控制来实现的,更多的是需要借助于学生自身内在动力的激发,这一驱动力例如兴趣、爱好等。基于这一桥梁的契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以游戏的方式或将游戏带入美术教学活动,不失为一条妙计。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两种美术游戏:其一是自创游戏,即学生按照自身喜爱与需要而开展的充分表现自我的创造性游戏,简称自创游戏;其二是师定游戏,即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组织安排一定的教学游戏,简称师定游戏。实现美术教育素质化的手段之一便是鼓励美术游戏,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游戏。那么,如何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美术教学与美术游戏的有机渗透则是我们必须面对与解决的。而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基于对美术游戏教育化和美术教育游戏化的基本认识上。美术游戏的教育化,其实是将游戏进行更好的运用来提高对教育的服务功能。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以教育目标为蓝本,以教学内容和目标来分类组织游戏,通过对游戏的引导来迎合美术教育的方向。在美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很容易将游戏的趣味性简单套入美术教育活动中,又常常将教育的严肃性过度带入游戏。因此,美术教育和游戏的融合,更多侧重的是在同一个目标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的游戏活动和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的和谐互惠的关系。游戏可以设定在课前的导入环节,从而进一步的为升华具体知识做好铺垫,从中抽象出道理来。教学情境中的学习与游戏伴随着经验的丰富与积累而更自然与完美。此外,游戏也可以是教学后的互动活动,通过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新知识与技能从而在游戏中得到很好的运用与创新,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与创造来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一定要很好的把握度,既要教学目标明确,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与游戏性的发挥,将游戏的自主性、创新性与想象性留给学生。
三、要加强小学生对网路游戏的审美教育
(一)虚拟空间拓美术思维脑洞
关于网络游戏中“虚拟”一词,弗洛伊德曾说:“他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或者更确切的说,他按照使他中意的新方式,重新安排他的天地中的一切。”在孩子玩耍的游戏中,他们凭借自己大脑中的设计营造适合自己活动的世界。在网络游戏里,透过虚拟的世界,每个参与者都能打造自己,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满足的快感。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时,可注重给予学生一个虚拟的空间,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策略的设定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有梦可做,有愿可许。
(二)穿越景象追人类美术创造
在网络游戏中时常出现不同维次空间的景象,如在模拟类、经营类、养成类的线性游戏中,可以用短短的几秒钟、几分钟来完成现实世界中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完成的事件。美术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性来巧妙的与美术长河中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相结合。游戏中个体的生命成长过程与朝代变迁是瞬间的事,那么亦可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将瞬间的历史巅峰作品引入课堂,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场景再现,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好奇心,也可以从此点燃学生对艺术世界的兴奋点。
(三)叙事模拟引美术语言表达
在网络游戏中,叙事性是其典型的特征之一。挪威学者阿瑟斯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游戏,是通过“各态遍历话语”生成叙事。常见的游戏《魔兽世界》中,玩家可以进行不同的角色选定,不论是战士、裁缝、兽人、法师甚至精灵等人物,其独特的人物设定及经历可以引发学生对独特人生的思考。在教授学生观察、认识与理解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材质和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的同时,教师应该运用对称、和谐、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造型原理进行造型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美术语言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从而在造型活动中体验乐趣,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最终培养表现语言,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激发。总之,学生在游戏中所获取的不仅是自主学习的结果,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发挥的体现,在“互联网 ”的时代下,教育更多的是从由教师主导的教育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学习的渴求与主动性发挥能力才是教育的重点与目标.
美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八
教育是人发展之本,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里少儿教育处于一个非常重要并且特殊的位置。重要在于它是整个教育事业能够进行下去的基础,是社会人口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特殊在于它位于婴儿教育与初等教育之间。现代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各方面教育,少儿教育主要包括德、智、体、美、情、财六个方面,其中美育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培养儿童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初级阶段,更是集培养品德,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为一体的教育。早期的少儿忽视了对孩子自身素质的培养,并未做到将品德,智力,情感的培养与美术教育相结合。由此可见,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少儿美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儿童来说,接受任何知识的学习之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只有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她们才能真正投入进来。喜欢涂涂画画是少儿时期每个孩子的天性,是他们对世界认知的一种表现,是对大脑中事物的记忆恢复,孩子的涂鸦是画出她们的想法和喜爱的东西。成人时常会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但孩子却不会,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画面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作为老师和家长要把握这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开发兴趣为主,孩子的喜好是学习的原动力。如何延续孩子的兴趣是少儿美术教育的关键,教师应该了解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寓学于乐。
游戏是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适当的运用游戏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延续孩子的兴趣,增强好奇心和求知欲。优秀的少儿美术教育应当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开展的,孩子在快乐游戏里展开丰富的想像,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印第安人之帽》一课中,老师给小朋友讲述了一个关于印第安部落的传统活动,并且告诉小朋友今天老师也要和他们一起来开一个印第安人的舞会。有趣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也引起了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让美术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在教学之中,老师也应该把握少儿的绘画心理,孩子画画更多的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少儿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接受科学的美育,使其健康成长。所以,延续了孩子对绘画的兴趣,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孩子更主动的去探索学习。
二、重引导,激发自我创造力。
有了学习的兴趣,然后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少儿时期每一个没有经过错误的引导和过多的干预的孩子所具备的想像力、创造力和随心所欲的表现力是我们成人不可及的。科学的引导是激发孩子创造天赋的关键。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绘画内容和方式,表现孩子独有的个性,从小形成创新思维受益一生。少儿美术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能够引导孩子自己创造想像出多少,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所达到的教学成果应该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孩子们画出的作品确是不相同的,传统的“老师画一笔我画一笔”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扼杀了少儿独有的丰富的想像。
要激发孩子的创造天赋,教师的引导是重中之重。而引导又分为课前引导和少儿创作过程之中的引导。课前引导则在于老师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情景,让孩子有自己想像的空间。在课程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视,听,说”这三种手段来进行课程的引导。视,即少儿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的方式来展示在课堂上,观察是少儿创造力培养的基础,教师便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来给孩子创作一个这样的情景,在观察过程中老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来让孩子观察到重点。听,即通过音乐的渲染孩子在脑海里展开天马行空的想像。音乐与绘画是可以相互融合的,让少儿以音作画,将音乐给自己的带来的感受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说,即老师通过优美柔和、情感丰富的'语言给孩子讲述故事或对课程主题的情景再现。通过故事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要知道他们总是会有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想像力。做好了课程的导入,孩子在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不知道该用哪个颜色、不知道画什么好的等等。这时我们老师不能过于直接的告诉学生该画什么,而是应该给予适当的提示引导孩子自己去想像。让少儿大胆的尝试各种颜色各种绘画方式,鼓励孩子创造五颜六色的神奇画面。
三、多鼓励,提高自信心的培养。
受传统美术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家长用画的像不像来作为评价孩子绘画作品的标准,当孩子满心欢喜的把自己的画作拿给家长看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怎么乱七八糟的,你看别的小朋友画的多好……”殊不知这一行为严重的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在孩子看来画画是玩,我们不要让它成为孩子的负担,满足和支持他们的绘画意愿,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看懂他们的画,多些鼓励与理解,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作为老师在提高自身的同时,也要注意做好对家长的改观。面对一些不懂少儿美术教育观念的家长,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向家长灌输正确的教育方式,协调好老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交流,少儿美术教育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作为家长也因该端正心态,不可急功近利。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和关爱,尽量避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同时也学习了知识。
总之,科学的少儿美术教育方法是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更是少儿教育的关键环节。少儿美术教育从孩子手、脑、眼各个方面进行培养,对其健康成长尤为重要。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正确解读少儿绘画的世界,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少儿成长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让少儿美术教育变的趣味化、多样化。
美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九
1.把生活和美术紧密地结合起来。
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围墙,融入社会,放眼农村广阔天地,摆脱教材束缚,挖掘农村特有的资源,开展“以农为本”的系列活动,努力开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补充一些学生愿意学习的有特殊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
2.开放教学过程,丰富素材库。
农村有着广阔的山川河流、奇峰秀岭、红花绿叶,别具一格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家乡之变化,农村清洁工程等,为了丰富美术教学资源,美术课堂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让这些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走进农村学生的心间,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丰富的美术素材。
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有机体,形成了颇具“活色生香”的形感、声感、语感、乐感、动感,大大超越和丰富教材的内容,刺激着学生的感官神经,突破了言传身教的局限性,从而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多媒体的魅力。
1.多媒体图片的展示可以让学生的绘画氛围更加活跃。
多媒体技术表现美术语言中的线、形、色、质,引起人的回忆、沉思和心灵的创造,多媒体课件在展示欣赏图片时,就可以把整个绘画过程高度概括为几个关键性的画面展示,按照细致结构上的先简后繁的条理性和色彩上先淡后浓的条理性,适当插入有动态的绘画历程,学生看着优美的图片,心里充满了激情,在绘画过程中,有的在细心观看、有的在相互讨论的.、有的则请教老师学生思维随着情境不断迸发出火花,画出的画面也越来越精彩。
2.多媒体音乐的运用能使学生“美”色飞舞。
美术课中常会因静谥有余而活泼欠佳,在美术课中注入音乐元素,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与遐想空间,深化作品的主题,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使两者达到和谐统一,有利于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创设出美好的意境,使学生身心愉悦,灵感激发。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被遗弃的却极有应用价值的废旧材料,像各种布料、旧报纸、易拉罐、废旧挂历、矿泉水瓶等。把这些材料的特点、美感与具体的艺术形象完美地统一起来,通过对各种不同材料的发现、收集与创造使用,再现艺术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中国人熊正刚用几块防水用的麻袋布片拼贴并融合绘画技巧创作了《蒙娜丽莎》画,一位德国人出价几万元买了他的这两幅作品。所以,美术课教学,教师可让学生用一些废旧物品有目的地按一定的想法剪拼、粘贴、加工,结果一定会变成一件学生意想不到的艺术品,如将易拉罐制成的电视天线,可以增加电视收视率;将旧画报、旧挂历、旧书彩图等结成串做门帘、窗帘或在节日装饰活动场所。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激发了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总之,美术课教学是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美术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激活学生美育情趣,美术教学才能更“美”。
美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十
断断续续地,我教少儿学习美术已近二十年了。经验告诉我,三到十岁的少儿不应将大量的时间化在学习简笔画上,也不宜直接学习素描写生。尤其是近几年利用周末独立办班后,更是切身体验到家长和孩子,尤其是孩子的需要——不是想简单地学会画几副简笔画就够了,而是想通过美术这门艺术挖掘潜力、完善人格、体验别样的成功、别样的乐趣。因此,在我的“尖尖角”美术乐园里,如何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循序渐进地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是我最主要的教学目标。 围绕这个目标,我将所有的学生按照年龄和基础的不同分编成几个班,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用尽可能用丰富多变有趣的手法来表现美术的方方面面,既不强求孩子的作品跟老师的一样,更不要求和其他孩子一样,鼓励每一个孩子都尽可能地表达出自己的特色。比如我教孩子画小鸟,练习圆、半圆、三角形的组合图形,我通常是先引导孩子回忆并联想曾经见过的各种小鸟,都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然后请同学们自己先试着画一画,评一评。总结出小鸟的基本形是圆、半圆与三角形的组合,色彩是丰富多变的。然后我会利用至少三个课时教孩子运用三种以上的方法来表现小鸟。一、剪纸拼贴画,二、简笔画,三、写生临摹加想象画。同时,每一节的课后作业我都会要求孩子带着课堂所学知识去重新观察分析生活和书中的小鸟,然后在新课开始的时候与同学相互交流自己的新发现。对于每一个孩子我都会设法找出一个优点,当堂在他们的《美育周记册》上画上红色的星星、月亮、太阳等等,以资鼓励。对于学生的作品,无论是家庭作业还是课堂练习,我都会认真地将它们悬挂在教室里,经常地找个理由点评一番,充分地肯定优点,慎重地、建议性地指出不足。比如小鸟的头画的不圆,我会微笑着说:“哎呀,小鸟是不是不听话,被他的妈妈打了一锤,把头给砸扁啦?”如果孩子画的小鸟身子太小,我会说:“小鸟好可爱呦,有点像大头儿子哦。再画一个身体大点的,强壮点的鸟儿做它的小头爸爸,好吗?”这样一说,孩子多半会带着快乐的好玩的心情再画几只鸟出来。时常是2-xx-xx小时课都上完了,许多孩子还不愿意放下画笔回家。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我带了几个孩子上附近的山上写生,有位路过的老者询问:你这是教美术、素描还是简笔画呢?这话初一听似乎老者还挺懂行,细一琢磨其实是个外行。可以断言,这位老者对美术是一知半解,对少儿美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更是一窍不通。
经过美术专业训练的人都知道,美术不仅仅是拿笔在纸上绘画。如果说美术是一座四层楼,绘画则是这四层中的一层,另外三层分别是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和雕塑。而素描和简笔画呢,则不过就是这搂中的.钢筋或几小块砖。在我的日常美术教学中,对第一次来学习美术的孩子和家长,我总是这样讲解美术的分类和学习目标:美术好比是一个人,我们的四肢可分别代表美术的四大门类;学习美术就是要学习如何观察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如果说美术像语文的话,那么简笔画就像其中的夸张手法,而学习素描就有点像语文课上学字词语法,那么写生呢就好比是写日记。大家都知道,学习语文不可能只学写日记,更不可能把夸张手法作为主课讲上一学期。但是奇怪的是,目前社会上就有很多课外美术辅导班把简笔画教孩子一画就是一两年!搞的很多家长对美术产生误解,以为孩子学美术就非得学简笔画,学素描就非得画石膏,也不考虑孩子的年龄和个性特点,随便进个美术班就算学美术了。实在是荒谬。
我认为,4-14岁的孩子学美术应该尽可能地教孩子了解、接触到美术的各大门类。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和接受能力分班教学。围绕造型、色彩和创意这三个基本要素,综合运用绘画、工艺、雕塑等多种表现技巧引导孩子从美术的角度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热爱生活,提高美的鉴赏力和表现力。我的美术教学以激发保护孩子的美术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坚决反对美术教师图省事,一味地只教孩子学习简笔画。对于3-6岁初学美术的孩子,我更主张孩子的家长尽可能地陪同孩子一起学习,以便配合老师对孩子的美术学习给以经常性的,相对比较理性和科学的辅导。目前为止我带了xx-xx这样的课外美术辅导班,我叫做美育亲子班,每班有6-1xx-xx学生各带6-10位家长,孩子的学习兴趣及作品效果明显优于没有家长陪同的班级。
请看本人为3-6岁幼儿课外美术教育亲子班所上的课外美术课教案之一。
美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十一
1.提供欣赏平台
借助学校网站、教师博客、《雨竹》校刊等平台开辟名家名画作品赏析栏目。比如齐白石的《虾》系列赏析、徐悲鸿的《奔马图》赏析、凡高的《向日葵》系列等,让学生从小接触经典的艺术作品,引导他们认识名家美术作品的多元性,学会宽容和尊重大师的作品,与大师直接对话,并且撰写欣赏心得,以帮助他们在童年时代就获得较高的艺术发展起点。
2.加大宣传力度
在学校宣传窗、海报栏、美术教室等场所定期举办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以及学生个人画展,张贴学生创作的能够体现儿童天性、天真朴拙的优秀美术作品,如书法、国画、剪纸、青花、线描等一系列作品,这一举措能拉近孩子的心理距离,更易被孩子们接受。今后笔者还准备将一些优秀的国内外名家名作引入学校公共空间,为本校学生努力打造更完整的艺术欣赏氛围。
3.相关活动配合
因本校的校园文化理念是“诗意雅韵”,每年借助校园艺术节这一契机,定期开展全校性的诗配画比赛,由学生自选一首喜欢的古诗,以硬笔书法的形式书写之后,配上与诗歌意境相符合的画面,以此表达学生的审美感受。这一举措具有一定的跨学科色彩,实现了抽象的文字思维与美术的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与互换。除定期开展诗配画比赛,近年来围绕学校民乐特色,开展“乐之绘”美术比赛,也是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大型活动,学生的绘画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4.丰富学校图书馆美术藏书
笔者学校有个南京市级的示范图书馆,有两万册的藏书,其中就包括一定数量的美术类读物,给爱好美术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扩大美术阅读视野的好机会。
5.家校联手
另外,利用家校平台,号召家长在家中给孩子创设一定的艺术氛围,使孩子耳濡目染,快速提升其审美品位。
二、凸显主体,鼓励学生“美”的学习
1.合理利用美术学习单
在过去的美术欣赏教学中,笔者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过分重视了教师的分析与讲评,而忽视了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自主理解。或者就是简单问问学生,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那么,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回答的可能就是“我觉得很好、很漂亮”这样很空洞的一些评论。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所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可能不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所能完全洞悉的,而教师所秉承的又可能是成人化的视角,这就造成了教与学的断裂。因此,笔者开展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尝试,根据上课内容,设计了相关问题,编制成美术学习单,学生回家后,在家长帮助下上网检索相关资料,或者去查找搜集相关的实物,再结合自己的审美感受填写相关问题,由此获得对于欣赏主题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判断。
2.“我当小老师”
“我当小老师”即学生评画环节,具体的做法是,展示欣赏对象后,要求学生根据先前阅读的资料,大致描述自己的欣赏感受,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走上讲台,拿起教棒担当小老师,从相对专业的角度进行稍具深度的分析,如色彩、线条、情绪、内容等。这一方法还能够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欣赏水平,形成热烈活泼的课堂环境。
3.同伴互助
在笔者的课堂里,对全班学生进行“七彩虹”的分组,每一组代表彩虹上的一种色彩。人员的组合上也是由绘画能手领衔,搭配能力层次高低不同的学生,互帮互助,尤其在进行集体画创作或是手工制作时,学生们长期的合作训练,能让每一个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任务,深知自己是彩虹桥上不可或缺的颜色,从而得到乐趣和归属感,身心同时得到愉悦,得到美的熏陶。
三、拓宽视野,挖掘“美”的社会资源
美术教学不应该只在教室里开展,教师无论是有意识地组织开展教学,还是鼓励学生通过课外时间请家长协助共同开展,课外美术活动都是美术教学重要的补充和延伸,是非常必要的。
1.积极挖掘本土资源
合理借助利用本土优质文化资源,实地观察欣赏,感受艺术和生活的联系,激发保护与创新精神。如栖霞寺石窟文化、南朝石刻、燕子矶公园、城南老建筑群等,并将这些素材穿插在校本教材中,成为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增添教材的本土性、地方性。对于本土的文化资源,如果光让学生从网络或书籍上查找图片,还是会显得有些距离感,所以让孩子们去实地游览和观察,现场震撼力很强。笔者曾带着学生组成“我身边的南朝石刻”寻访小组,去寻访栖霞区内的南朝石刻,让孩子们现场感受经历了1500多年风雨的南朝萧秀、萧恢墓石刻,孩子们显得十分好奇和激动。他们想象中的石刻应该是非常华美的,但是现场很朴素,甚至显得有点残缺破败,虽然带给他们些许失望,但是他们很快就被石辟邪、石碑的雄壮所打动,仔细研究上面的花纹,并且在本子上临摹下来石兽、石碑的样子,回校后还写了寻访日记,身临其境的体验大大强化了他们的审美感受,欣赏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2.参观博物馆、美术馆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具有多个丰富底蕴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名人旧居等,这些场馆中的美术教学资源,有的可以直接拿来用,有的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简洁地体验与感受,还有的可以与美术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综合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知,也在与艺术品近距离的接触中感悟了美的力量,从而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
3.感受四季变化
在美术学习中,能够逐步建立或者基本具备艺术感觉的儿童,不仅仅是研究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身心感受到季节的变化,而且是领悟到了季节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更重要的是,四季更替的变化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具备一种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思维。假如小学生能够在看似平常的景致里捕捉到细小的事情,而且这些现象让人能够注意到它,它带来的刺激就会长驱直入地进入小学生的意识。笔者曾经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同一处地点“曲荷滴翠”处观察景色,四季的变化使得景物在造型、色彩上产生变化,孩子们通过观察写生,在这种记录中再现了真实,又艺术化地升华了真实。创造四季美景的经历让学生们提升了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也培养了其表现美的技巧。
四、加强实践,提高教师“美”的素养
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经历,笔者深有体会,若让美术课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让美的元素无处不在,教师应不断地提升自身对文化、艺术的修养,及对文化、艺术的理解与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备好、上好一节充满文化气息的美术课。美术文化的传承,审美素养的浸润,需要美术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对教学主题的背景材料进行比较充分的了解,需要美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的组织。也就是说,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朝着什么方向走,建立在教师课前对所教内容首先要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因此,有备无患,活学活用,学生才会从内心爱上美术课,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小学美术教育实践论文]
美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十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针对幼儿的教育应始终遵循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如此才能体现生活对幼儿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具体论述回归生活的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策略,以期提升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水平。
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即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为背景,根据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渗透幼儿所熟悉的人、事、物,充分尊重每一名幼儿的个性发展规律,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对此,幼儿美术教师要勇于引入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内容,利用生活化的美术材料开展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
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应时刻渗透生活化的美术内容,这便要求幼儿美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合理地将幼儿的生活经验预设为活动主题开展美术教学。例如,针对中班幼儿开展的主题活动“丰收”,教师便可预设“蔬果娃娃秀”这一美术活动。在活动开展前,要求家长带着孩子去市场,看看各类蔬菜瓜果,幼儿在亲身经历后便能牢牢记住瓜果蔬菜的样子,在之后的美术活动中,幼儿因此前对部分蔬果有了直接接触,便能大胆作画,甚至有部分幼儿还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为蔬果画上精致的五官或手脚。在完成这些“作品”后,每一位幼儿的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幼儿美术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幼儿营造美的环境,让幼儿随时都能享受美,继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有效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其中,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收集美的事物、图片,努力为幼儿创设充满生活美的艺术环境,从而激发幼儿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例如,在围绕“动物”这一主题开展美术活动时,教师便可利用剪纸或图片来装饰教室墙面,或在室内挂上各种小动物的手工饰品,从而让幼儿感觉自身仿佛置身于动物王国之中,且时刻都能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美。通过营造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不仅能为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热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在开展以“闽侯新区”为主题的美术活动前,教师可要求家长先带孩子到主题区域附近游玩,帮助孩子认知周围的环境。当幼儿熟悉了环境的变化之后,再组织他们参与美术活动,让他们将自己认为最美、最有趣的画面讲出来。此时,幼儿用其稚嫩的话语描述出一幅幅美丽的“闽侯新区”主题图画,如热闹的公园、遍地的鲜花、精彩的游园活动、高耸入云的楼盘等。除了绘画,教师还要鼓励幼儿通过各种美术表现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美丽新区的热爱,如剪纸、彩绘、手工制作等。幼儿日常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均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了精彩体现。这样的活动方式,真正让幼儿美术教育回归到了幼儿的生活,并帮助幼儿学会如何表现生活中的美。
只有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才能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帮助幼儿掌握良好的美术基础知识,最终达到使幼儿乐于述说的目的。例如,在以“水果”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教师便可组织幼儿亲身到农场去采摘水果。幼儿与水果有直接的接触后,对水果的印象才能更加深刻。之后,教师再组织幼儿围绕“水果”开展“水果宝宝化妆舞会”这样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为“水果”着装,并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美术手段去表现。除了绘画,教师还可组织幼儿通过剪纸、泥塑等手段给水果宝宝上妆。通过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幼儿美术教育贴近幼儿的心灵,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同时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材料,创设良好的美术环境,以便充分激发幼儿参与美术学习的兴趣,促使幼儿积极投身于美术学习活动中,从而有效增强幼儿的想象创造力。例如,在进行“啄木鸟”的折纸活动过程中,教师可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方向。如折纸、为折好的啄木鸟上色、“放飞”折好的纸鸟等。在此过程中,无论幼儿选择怎样的活动方式,其在此过程中都是快乐的,这就达到了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目的。总之,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现阶段教育部门对幼儿的美术教育仍不够重视,致使幼儿美术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此,作为幼儿美术教师,我们应积极转变自身的美术教育观,努力争取社会大环境的支持,保证幼儿的健康发展和美术技能的增强。
[1]纪瑞祥.回归生活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6(8).
[2]黄丽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回归生活的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6).
美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十三
随着国家提出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基层文化人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创意型设计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培养创意型设计人才,设计专业应该制订相应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而课程教学改革是实现创意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一、项目化教学的反思
vi设计课程随着专业改革的深入,逐步开展了工作室制、项目化教学。把项目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特别是创意设计类课程,按照项目设计的工作流程,学生自主完成项目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商业设计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vi设计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跳出学科体系的框架,拓展传统vi设计的范畴,借助工作室平台实施项目化教学,让学生按实际的工作要求完成设计任务,培养了学生的项目设计能力,课程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vi设计课程实施存在学生创意能力培养、评价方面尚存不足的现状,尤其是在设计项目过程中,创意培养与预期尚存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课程融入社会项目,也进行教学化改造,但是课程有时是为了项目教学而进行项目教学。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存在“灌输、演示、程序化”的教学现象,课程的课题或案例实施主要以“教师出题、学生解题和自我展示、教师打分”的方式进行,过于偏重技术的表现,不太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学生往往只会按照教师设定的目标,采用同一技巧进行表现,取得教师预定的效果,以致学生的作业往往缺乏创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而创造力偏弱。二是课程评价过多强调结果性(终结性)评价,没有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增量和知识掌握的过程。制订的课程标准普遍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学生意念发展过程的评价。教师在成果评价中也往往重点关注学生作品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内在思想、创意、创新思维、文化修养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事实上,对设计体验、意念开发、个性特点的评价是设计业界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符合艺术设计人才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
二、创意类课程的创意培养与评价的对策
1.创意类课程树立创意为荣的理念
受到过度包装、图形剽窃、违法广告等设计视觉污染的影响,一些学生与教师陷入了技术化驱使的“形式至上”泥潭,造成文化传承底蕴的缺乏和艺术创造力的缺失。学生和教师要分别在学习和教学中树立“以创意创新为荣,以抄袭为耻”的学习观和教育观。心手合一、传统与现代结合、艺术与技术融合等观念贯穿于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教育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交流,提升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社会责任感、审美情趣等,促进学生在设计中自觉遵守设计伦理规范。
2.借用“cdio”,形成创意培养教学范式
灵感一现的创意不是无端生发出来的,创意需要经验积累。教师能做的是给学生一个创意训练的框架。有框架意味着学生可以回过头看在设计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并对此认知清楚,从而体验创作作品的过程,而不是完成的设计流程。
首先,借用“cdio”理念,形成教学五步法。“cdio”倡导的“做中学”和项目教学与高职高专所倡导的校企合作办学具有相同的理念。vi设计课程依据项目重点工作任务,安排项目设计流程,将项目设计划分为五个阶段,方便学生在各个阶段有参照性地学习,项目设计的具体内容见表1.其次,以项目为载体,实践五步法。
在vi设计教学中实施这五个步骤是个框架,我们需要框架帮助学生形成创意过程并更好地进行思考,而不是让学生回到枯燥的检查-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设计流程,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创造角色,激发创造激情,增长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检查与构思。学生依据项目,及时与客户沟通,获取客户需求和设计要求,收集项目资料,整理材料,确定设计主题,展开设计并保存设计过程图。学生应改变只基于一两幅简单的草图、示意图,就快速进入计算机辅助设计,对设计的任何修改都没做保存的做法。学生要把所有的环节做好,才能做出好的设计。
第二,在设计实施阶段强调过程,学生应根据用户需求,提交三到五个设计方案。要求学生提交方案时进行演示和讲解,让客户或设计委托方了解和体验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更好地接受学生的设计方案。
第三,在项目整理归档阶段,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回味设计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并思考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在面对企业和客户要求时的缺陷及优势,从而积累工作经验。实施五步法,可帮助学生建立创意设计框架,从而更好地运用设计框架进行项目的设计,使设计更加出色。
vi设计课程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实施简易vi设计项目。教师规定四类项目设计内容,学生自主选择,形成项目小团队,学生在项目操作过程中要依照检查、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五个环节实施,熟悉项目的整个生产流程。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教师传授学生理论和技法,同时对学生进行设计意识、创新能力和文化传承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流程如下:学生接到设计任务后,教师解读项目背景,学生收集相关材料(以小组进行);学生依据调研结果,确定设计方案,并汇报调研情况及方案(教师与其他学生提问);学生依据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创意,并完善设计(学生展示作品并解读,教师和其他学生提问);学生设计完成后,ppt展示(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教师选择优秀作品制成案例。
3.推行过程与成果并重的多元化评价
课程严格规定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的要求,注重草案、方案、全案等过程评价,展示学生设计成果,并对设计成果进行集体评价。
一是过程评价。过程评价重在设计过程而不仅仅是设计结果,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将整个设计教学过程按照教学要求进行量化打分,可以有效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vi设计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意、批判思维能力,重点放在促进学生进行体会、自我探索、相互评价、学习借鉴。
教师可以采用设计讲评、作品评价、过程观察、档案袋评价(课程小作业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价。
设计讲评、作品评价采取开放式的评价。设计作品的讲与评主要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及推销作品等能力,为学生今后进入市场做准备。方案的设计由指导教师、企业设计师、学生自己评价。教师应构建设计教育与社会、企业的互动互联机制,使学生的设计更贴近市场。过程观察、档案袋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情感,如,学生是否学会与人合作,对同一项目是否有自己不同的艺术表现和独特的创意,考虑问题时是否系统,是否具有开阔的视野,在方法的选择和专业知识的应用方面是否巧妙。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成果展示与评价。对于设计成果,邀请设计师、专业教师、学生、客户代表共同进行讲评。教师利用现有课程网络,与学生进行实时沟通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实时沟通,还方便兼职教师对项目教学的课外指导。同时鼓励和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相互沟通、相互学习。项目作业展示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项目任务完成后利用网络展示作品,邀请企业设计师、专业教师、相关客户群的客户一同参观展览,并对设计项目作品进行讲评或评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性和市场竞争意识。
具体来说,vi设计课程评价中,学生出勤率占总成绩的10%,项目一作品成绩占总成绩的40%,项目二作品成绩占总成绩的50%.项目一作品成绩构成为:学生作品展示演说占40%,学生作品效果占40%,学生互评占20%.项目二作品成绩构成为:学生作品展示演说占40%,集体评占50%,学生互评占10%.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同时要重视行业评价,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学生的设计作品必须接受市场和社会的检验,要得到设计对象和行业内人士的认可。
结语
vi设计课程创意培养与多元评价改革已实施多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项目运作和课程教学的经验,这种教学范式已经被推广到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形成了改革的合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基于创意培养的多元评价还存在不少困难,以往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惰性还存在,有待相关学者进一步探索。
课题: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文化自觉的创意设计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264)和度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创意培养与多元评价的创新实践--以vi设计为例”(课题编号:kg20136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唐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教育与职业,(9)。
[2]马乐。浅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商情,(9)。
[3]于讴。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和策略。中国高等教育,2010(5)。
美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十四
【摘要】美术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仅要注重教学结果,更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审美感受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美术课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教师在黑板画,学生在下面画,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锻炼和收获,让全体学生的手动起来、脑筋动起来、嘴动起来,使全体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关键词】小学美术特色教学大自然
美术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上好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富有特色的教学课能让学生们印象深刻,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上好美术课呢?其实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特色。而要形成一定的特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过程要富有特色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从而一味地追求“纯艺术”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这种教学方式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开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教学成了老师的一种演讲。美术教学也是主客体的统一,教学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学的情趣,获得深刻的体验。这样的教学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二、在教学艺术上要讲究特色
小学美术教学在教学上要讲究艺术。意境教学就是这种艺术上的一种方式。什么是意境呢?唐代大画家张璨论画有两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妖,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的中心之中心。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广义来说就是客观自然景色与主观生命情感的认识交融和渗透。在教学时要发掘这件作品的意境,抓住作品的意境来教学。让学生明白一个没有意境的作品只是一些色彩、形状、线条的机械堆砌。因此,我们要教学生体会作品的意境,然后从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让学生从作品的色彩、形状、线条、空间、明暗、质感等方面充分挖掘作品意境,教师可用电脑特效、音乐陪衬、语言的生动描述、适当的形体语言以及亲自绘画等来渲染意境。
三、深入大自然感受美
在教学中,晴朗的日子里,我会带着学生走出课堂,看天上变幻无穷的云朵,看太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的绿叶,听鸟儿清脆的叫声,闻各种花香,让学生感受大自然是如此的奇妙。记得在教学《生活中的暖色》这一课前,我带领学生仔细观察了校园中的树叶,(时值深秋)并且告诉他们,可以捡拾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你喜欢的树叶。上课时,我让学生交流这次活动的收获,其中有位学生这样说:“老师,我以前一直以为秋天的树叶都是黄色的呢?其实不是这样的,秋天的树叶是五彩缤纷的呢?有的变成黄色了;有的变成红色。”而学生在深入大自然之后便会深刻的感受到美。
四、教学方法上要富有特色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提倡快乐教学。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提出应“寓教于乐”理论,深刻指出“教”与“乐”的辩证关系,教寓乐中,乐为教存。美术课的快乐教学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抓住教材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快乐因素,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快乐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的教态应自然亲切,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快乐的气氛。比如老师一个微笑,一个期望的眼神,一句幽默的话,一个暗示的动作,有时比严厉的批评更能让学生接受。
第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增强课堂趣味性。美术是一种欣赏的艺术,通过各种现代化教学让学生引人入胜。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从而更好地激发兴趣。
第三,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的情感。在教学中,通过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了解古今中外的美术知识,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更加喜爱美术课。第四,增强学生自信,体会成功的快乐。自信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不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将成为强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境中,参与其中,体会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让他们体会自己身临其境的存在价值,并在成功创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第五,多与学生谈话,掌握谈话的技巧。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提问的目的要明确,要带有启发性,并且难易得当,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出现的麻烦情况要有充足的预计,并为此还要准备好正确的答案。对此法的运用要带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要构成前后连贯,层层深入、逐步引向结论的问题系列,还应讲究谈话技巧,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要注意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应搞突然袭击,而且谈话的形式要活泼多样。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均应有明确的表示,要鼓励他们敞开思路,大胆发言,错了也不宜过多批评。
总而言之,现代的美术教学是多元化的发展,美术具有最广泛的内容。在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表现自己,充分展现自身个性。教师构建特色美术课堂可以把学生们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优势。经过我本学期以来的实践,我认为适当地进行特色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夏一铭.生活,美术教学的源泉――小学美术特色教学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19.
[2]李勇.浅谈小学美术的特色教学[j].科学中国人,2015,7.
[3]孙桂霞,张燕燕.基于“课标”的小学美术地方特色教学初探――《精美蒙古刀》教学案例分析[j].中国美术教育,,1.
美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十五
创造是美术的灵魂,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美术,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目前,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已经意识到美术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过,这种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是浮于表面。多年来,我在美术教学中发现,儿童对天空有着许多的幻想,最爱表现太阳、月亮这些令人遐想的天体。可是在画太阳时,许多儿童都先画好一个圆圆的圈,然后在它的周围添上代表光芒的短直、曲线,最后在圆圈里添上红颜色,有的还给太阳添上“太阳公公”的眼睛、鼻子、嘴巴,其实这种普遍的现象是成人强加给儿童的,是成人的思维和经验在儿童头脑中的再现。再譬如:画天空,我们看到了一片“蓝天”,还有几片形状差不多的云彩,仿佛儿童的眼里从来没有乌云翻滚,深不可测的天空,这种状况无一不说明儿童的绘画思维已经被成人的观念所占领,成人正是利用儿童善于摹仿的特点,有意或无意地教给他们一种思维定式、教给他们投机取巧、懒于观察的思维惰性。针对上述现状,我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指导儿童画创作时,运用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儿童置身画境,倾泻情感,融感情于绘画内容之中,从而提高创作质量,增强创作的粗略体会,引导学生进入画境。
一、正确认识,树立成功的信心 美术课堂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它可使过去教材中以范画为载体传授技法为主,而变为教师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形象思维,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工具和材料的使用融于动手实践中。鼓励学生成功的信心。儿童画创作不要用成人的创作规律去要求学生,什么主题、构思、表现手段、绘画语言等等,暂不要过多地讲解,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产生一种惧怕感。要鼓励学生大胆去画,甚至是随意地涂鸦,也不要轻易批评、指责,这时画好与画坏并不重要,让学生克服“不会画”的畏难情绪。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有勇气和信心去完成作业。
二、引入情境,启发想象,激发情趣
尹少淳说过:“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超脱常规的去看待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经验世界,发现组织和创造新的形象。”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画兴趣,我改变了以往临摹、写生等传统的绘画形式,运用了借境想象法,让学生在一种新的氛围中创作想象。
1、选择合适的情境,激发情趣,把学生带入想象中。
想象创作教学,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充分尊重儿童创造的绘画语言,选择合适的情境,激发情趣,把学生带入想象中。学生的作业如同“显示屏”一样反映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内容,它是教师指导的依据,教师的指导一般要动口不动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激发画欲,引导想象,演示模特,提供直观的形象,启发表象,鼓励创造加工形象知识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各种各样的心理束缚中解放出来。总结阶段要尽量给学生“发表”的机会,让学生讲画、评画、欣赏画,体验创作成功的审美感受。(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设置情境。
少年儿童对故事都比较感兴趣,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诱导学生置身于创作的故事情境之中,则一幅幅生动有趣、天真稚拙的画面跃然纸上,惹人喜爱,显露儿童的创造智慧和创作才能。这样的话,学生既能听讲故事,又能自由作画。例如在教一年级《生活中的趣事》一课时,我就利用故事形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有趣的现象,引导他们也用故事的形式向同学讲述自己生活中的趣事,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激起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情境之中,学生的作品更具童趣魅力。(2)播放动听的音乐感染学生,创造情境。
音乐是时间与听觉艺术,它通过旋律、节奏、节拍、曲调、音色和音质、强度和力度等形式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指导儿童绘画创作时,有选择地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和韵律美去感染学生,在其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学生的绘画创作增强艺术效果。如我在指导学生创作《泡泡飞呀飞》时,播放悠美、抒情的圆舞曲,学生随着舒缓的乐曲,用柔和的线条与色彩画出曲线美的泡泡;然后播放快节奏的迪斯科音乐,这时学生就会用明快的线条与色彩画缤纷、重叠的泡泡,创作出的作品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3)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入情境。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可根据创作主题,设计问题,鼓励儿童积极思考问题,支持他们大胆发表见解,通过自己的探索去解答问题,从而进入绘画情境,深化绘画主题。如命题画《我和动物交朋友》,通过“为什么要和动物交朋友?”的讨论,儿童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进入描绘的具体情境,于是“怎样和动物交朋友”的画面便展现出来。(4)拓宽作画思维空间,再创情境。
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更加具有广泛的发散性和更深刻的集中性,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发散的空间,画出与众不同的画。例如:《画我的手》,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手,又让学生做出手的各种动作,并引导学生说一说,根据手的动作可以加以怎样的联想。这样,学生的兴趣盎然,思路也宽了,个个争着发言,有的说:“我的手做这个动作是像只小鹿的头;”有的说:“我的这个动作像在数天上的星星;”还有的说:“我的手五指张开,像一只美丽的孔雀。”等等。这时,我又进一步启发学生在背景上“出谋划策”,有的加上森林和果园,布置一个小鹿的乐园;有的画上天空、月亮和星星,幻想坐上宇宙飞船在太空上游览;还有的画上鲜花、草地和美丽的森林,给我的孔雀安个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孩子们脑海中酝酿着,一个个形象俱佳的新形象自然而然在学生们的笔下生动的畅流着,拓宽了学生作画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灵感,丰富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增强了创作欲望,使他们的思维更富有想象,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三、贴近生活,画熟悉的事,借助多种形式练习,化解创作难度。
1、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结合学校的活动,有意识提前告诉画的内容,让学生注意观察,如“儿童节”、“过新年”、“一日学军”后,让学生画感受最深的情景。
2、学生在兴趣之中画,只要他们画自己的故事,就不要轻易地否定,有时他们画起来随意涂抹,特别像抽象派的画,但是画起来却津津有味,有时还伴随着自言自语,甚至唱起来,笑起来,这正是他们画到得意之时,此时在与他们分享童趣中,抓住指导的好时机。引导他们画完。
3、变速写为创作,根据人物速写,加上适当的背景,或添加些情境;也可根据景物速写添加些人物等,都可以变成一幅创作画。如《游乐园》、《学校开放日》就是这样变速写为创作画的例子。
4、采用临摹画的形式:让儿童在临摹过程中,用自己的想法去夸张或扭曲原作,在不似中变创作;或只临摹某部分,填补其它部分;或临其形而补其色;或临其色而补其形。这样也可以作为创作的练习。如在教学第八册四年级教材《变体画》一课时,我就是采用了临摹创作形式。
四、创作中点化恰当,帮助同学排疑解难。
1、经常进行绘画语言的训练。用画中的形象说话。限制在画面上添加标语或文字
a.画面加标签文字,是儿童画的一个特点。我们针对课堂上不同的作业,如《今日的菜单》一画,让学生比较出文字说明代替不了绘画语言。通过学生直观来识别好与坏,并在创作中提醒注意,与画面无关的东西不要都画入画面。
b.强化形象思维的训练,如画《风来了》,要让风吹起来,就要找到画“动”的规律,才能表现出风来了。
2、画面上的“遮挡”是学生视觉上的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过渡
通过对一年级《乘着小鸟》一课作业的调查分析和问卷,感到这个阶段是学生飞跃的难点,二维的平面化,学生习惯以后,画面上的东西都是单摆散开。抓住“遮挡”问题后,反复练习,从直观上让学生感受到“遮挡”能使画面产生前后层次、空间的变化及量的变化,从而牢固树立三维空间的立体概念。
3、强化观察能力的训练。儿童绘画活动首先是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再通过头脑记忆进行简单而概括的再现,这在记忆画课堂上能充分反映出来。如他们熟悉的校园生活、鼓号队、升旗仪式等,他们用简单而又非常生动的人物造型来反映他们的感受。通过观察能力的训练完成画稿。尽量把主体画大、画细致、画具体。要强制克服幼儿园时简笔画的束缚。
4、平时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
a.构图的训练:如《太空里的植物》一画,用太空里植物的疏密摆布练习;如四年级《新老街道》一画,先把做好的房屋模型试摆,比较怎样摆设好看,让学生对画面产生直觉,或通过欣赏比较来提高学生的构图美感。
b.情感的培养是美育的主要任务,是美术教学改革中,变技能学科为艺术文化学科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儿童画创作课中选用“参观和旅游”、“我们的家乡”等主题培养学生的荣誉感,用画“新老街道”、“可爱的家乡”等增加自豪感,画“世界地球日”、“**的节日”等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感。再如色彩课,到计算机教室画太阳,练习色彩的推移、爱美中画穿着的毛衣、以及人格道德、喜、怒、哀、乐„„从点滴中注意对学生美感的培养;通过设计制作“我的鞋”,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以点带面,争做小先生,相互协作,体现合作意识等等,让学校的素质教育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c.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尝试用各种工具和材料,培养创新能力。如添画、对印画、吹画、剪纸等都尽量让学生接触到,让他们拓宽视野,在新的美感中创造新的画意。
五、加强欣赏和互赏课。提高审美能力
1、创设展出环境,开辟展览阵地
学校画廊展览区为长期展出一个时期的优秀作品;《瞧,我真棒》专栏展出各节课较好的作业。个别作业还要进入班级教室展示,调动学生积极争先地完成作业。
2、精选儿童画作品共同欣赏
精选课内外儿童画作品或学生自己的作品,利用多媒体电视和实物投影仪,增加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的内容。
3、加强作业点评
每次创作课结束,都要选取学生有特点的作品,让学生互评、互赏。教师要备好作业,点拨适时、恰当。如针对《游乐园》一画中,游乐设施与环境的处理,让学生展开讨论,比较谁的画好。
六、灵活、大胆合理地利用教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创作 打破课时限制,把一般技能课转化为创作课来上,发挥潜能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孩子爱画画,确切地说是喜欢那种无拘无束信手涂鸦的快乐。孩子喜欢学画,是因为他们渴望借助这无声的语言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一幅儿童画,能体现出儿童的认识和感知能力,同时也能反映出儿童的情感、审美和人生观。现代各先进国家美术教学改革采取的有效教学方策,都是利用儿童画自发的本能的启蒙教育资源,促进儿童身心的启蒙发展,开拓发展儿童自己通过本能的认知活动,向大自然索取知识的本领和发展创造加工形象语言知识与创作性的艺术表现的才能。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根据情况,创设一定情境,渲染绘画氛围,可以丰富儿童创作思维,从而让学生创作出优美的作品来。总之,儿童绘画的创作与指导是一个神秘的充满诱惑的世界,我将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努力探索其规律,为儿童绘画的百花园,增添新的绚烂的花朵。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儿童画创作课进入课堂的点滴体会和收获,它对激活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