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的实施方案
方案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实现路径。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方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的实施方案篇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目前我校仍普遍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方法不当、教师指导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为认真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城沙第一小学座落于城沙镇七五村,东临东海,背靠大罗山。学校创办于1949年,至今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现占地18345.8平方米,建筑面积9643平方米;现有班级25个,学生1044人,在编教师64人。几年来,学校执着追求“为学生造就高素质的教师,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的办学目标,确立“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严谨、纯朴、拓新”的办学精神,确立“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的办学价值观,逐步形成“立足规范、关注细节、凸现特色”的办学行为准则。成功构建以“走廊门厅成书海,露天书吧溢书香”为特点的学校文化模式,“与童书相约,与快乐同行;与经典相约,与智慧同行”的书香人生。”对上以孝、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为核心的学校德育教育和“实践、体悟、引导”的德育模式,“教”的层面强调有效、高效,追求“绿色教育质量”,“学”的层面强调“自主学习”,强调习惯养成和实现学有潜力,以“学校教师发展规划”和“个人发展规划”相结合促进综合素养提升的教师专业发展,以《诵读经典》为代表的校本课程特色,以“规范”为特点的学校管理特色。
1、师生上课占用时间比不科学,教师讲的多,学生讲的少。
2、课堂空间布局单一,不管什么课型都是排排坐。
3、作业还是老一套,而且是单一要求,没有丝毫的因群定制。
4、教学常规的要求没有更新,和教学变革的口号不相匹配,也要因人而异。
5、评价的方式单一,激发不了学生发展的欲望。
6、技能课零作业,教师对于学生发展要求不明确
1、孩子多在校外机构写作业,家长疏于监管。
2、家长还是只看重成绩的多,关注发展的少。
3、家长对于孩子的奖励,物质的多,精神方面的少。
4、家长认为孩子哪科差就补哪科,结果不明显,甚至越补越差。
5、家长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要求很低,对于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不关注。
1、行为习惯较差,自控能力不强。
2、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不通。
3、后20%学生进步不明显,各方面越来越差的多。
4、前20%学生学业成绩优秀,能力人格发展不够突出。
1.通过课堂变革,执行课规学规,践行“以学定教、学为中心”,让课堂高效。
2.通过设计和运用作业单,把握学情,精讲善导,优化学习环境,重构“学”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和“互助”的课堂文化。
3.通过作业变革,激活更强自主性学习状态,减轻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质量。
1、师生课堂时间使用比1:1。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间不少于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
3、教师导和学生学要相适应,教师的提问要精选,学生的回答之前要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教师耐心等待的时间不少于1分钟。
1、课桌椅的安排
一排排传统式
一组组研讨式
分两边辩论式
围成圈表演式
2、学习小组安排合理,定期更换。
互助课堂需要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有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采用团体评价。学习小组建立并非是简单的学生分组,要确立小组人数(4人一组较为合适);采取“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方式;确立组员责任;培养合作学习六大技能:会管理、会自学、会合作、会倾听、会讨论、会展示。
3、教室文化:教室文化布置上要突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特意安排。让文化布置一举多得。
集体论证总规则(师生共同遵守)
1、所有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接受的。
2、所有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3、汇报自愿上来,不强求,大家要耐心等待。
教师遵守:
1、尽量用短句和学生能够明晰的句子。
2、尽量不一字不漏地重复学生的发言。
3、支持每一位学生的观点,但可以委婉表达教师的想法。
4、不用权威的方式下科学结论。
5、要求学生对观点做必要的解释。
学生遵守:
1、自己支持同学的观点要表达清晰。
2、不支持同学的观点时,要保留自己的想法,并努力联系相互之间的观点。
3、在小组讨论时,理清思路,尽量简短表达。
4、在发言时,利用自己的科学记录本做辅助。
5、能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是怎么样的”之类的问题。
教师遵守:
1、尽量不打断学生的发言。
2、情非得已,要礼貌插话。
3、眼睛要注视发言人。
4、用心听完整并理解儿童的语言。
学生遵守:
1、眼睛看着发言的同学。
2、思考他的话和你的想法有什么异同。
3、听的过程不再动器材或者书写。
4、能在老师或同学提出新观点的启发下改变自己的想法。
师生协商、生生互助、和谐互动。
基于作业单的互助课堂秉持“学为中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教改理念,以“作业单”为重要学习载体,构建师生协商、生生互助、和谐互动的学习型课堂。基于作业单互助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图如下,但是教学流程不是僵化的,必须要根据学科特点、课的类型以及学情,作出相应的调整。
导学作业活动一般有四个基本环节: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检测成效。实际课堂中的导学作业活动环节视学习需要而定。一些个性化作业,就无需“互助学习”(合作探究)环节,可由“自主学习”直接进入“展示交流”。一些需要合作才能进行的活动,可直接进入互助学习(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根据“作业单”中所提供作业任务,进行独立、自主、有效地学习。自主学习的一般形式有:读书、思考、练习、观察、实验、制作等。在互助课堂中,自主学习是互助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总结提升的基础。
2.互助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相互交流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彼此互助,取长补短,解决问题。互助学习环节,学习优秀学生当师傅,学习较弱学生当学友,通过学生帮学生、学生教学生,实现教学相长、合作双赢,促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3展示交流: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交流存在的问题,并由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解决。展示成果时,生与生之间、组与组之间要进行互评,教师要进行适当点评和提炼。通过生生互评、教师点评和提炼,引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明确学习重点,把握规律以及探究思路、方法、技巧等,强化易错易混易漏的薄弱环节。
4.检测成效: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基础上,学生在作业单指引下检测学习成效。检测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组内、组间互评。通过互评,交流反馈检测结果,化解疑难。
1.书面作业随堂化:通过努力,逐步将课外书面作业内移到课堂内,与课堂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融入课堂学习各个环节之中,实现当堂学习当堂巩固。书面作业随堂化基本策略:作业与学习活动一体化设计;精编作业内容,保证课内作业时间;优化作业形式,根据学习需要,将部分书面作业转变成口头作业、操作作业等形式作业;改造作业功能,使之成为“导思”的问题情境,成为“导做”的活动任务。
2.课外作业实践化:开发课外实践性作业,逐步用实践性课外作业替代机械重复书面课外作业,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引领学生去阅读、去体验、去担当、去实践、去创造。课外实践性作业分学科实践性作业和综合实践性作业。学科实践性作业注重与学科学习内容无缝对接,要体现课程性质和学科特点,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综合实践作业注重对知识综合运用,超越学科界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将诊学作业单、导学作业单、拓学作业单逐步引入学习过程中,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作业单形式不局限于纸质,提倡用ppt等形式向学生呈现。
1.诊学作业单:诊断学情。教师利用诊学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暴露学生“迷失概念”,揭示学生学习新知识障碍所在。学生通过诊学作业活动,带着疑惑开始学习之旅。
2.导学作业单:引导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导学作业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过程,建构知识,检测成效。导学作业是“作业单”的主体内容和重点所在,编写导学作业要把握五大要点:一要精选作业内容。作业活动内容要紧扣学习目标,锁定学习重点与难点,为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供学习线路图。一堂课配置2-3项导学作业比较适宜,每项导学作业内可以配置若干项任务。二要合理安排梯度。各项导学作业之间以及每项导学作业内设置任务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逐渐深入,螺旋上升。三要明确表达要求。精心推敲每一项导学作业名称,非常清楚地告诉学生每项作业的任务要求,不能出现笼统泛化的表述。四要提供多样化作业活动方式。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多样化作业活动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业基础和思维方式特点,选择合适作业活动方式。五要安排当堂检测学习成效活动。检测学习成效活动要紧扣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注重应用;不拘泥于书面作业,形式多样;难易适当,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3.拓学作业单:拓展学习内容与形式,将学生引向阅读、引向体验、引向实践、引向创新。拓学作业编写要结合课堂学习内容,体现课程性质和学科特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要,将作业融于阅读、健身、游戏、制作、观察、调查、实验、探究、发明、创作、表演、感恩等活动中。
语文 群文阅读
体育
体育作业月单。自主选择锻炼身体方式和锻炼时间,包括在家里的锻炼,也包括在社会培训班的体育技能学习。
数学
预习单、分层作业、高段错题集
音乐
音乐作业月单。自主选择学习唱歌、乐器、包括在家里的练习,也包括在社会培训班的学习。
英语
导学活动
美术
美术作业月单。美术、手工技艺。
科学
科学记录本、长时探究导学单
综合实践
劳动作业月单。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劳动,帮助家人做农务、商务和参与工业生产。
1、评价学生:基于星卡评价,基本统一星卡发放标准,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按一定的标准发放,由年级组制定。
2、评价教师:基于教学常规,对于教师的学案做结构上的增减,不能千篇一律。
3、学科备课组,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将“作业单”设计作为集体备课主要内容,通过个人主备、备课组研讨、个人再备、课后反思等环节,切实提高作业单的质量。
4、组织教学改革的草根沙龙和阶段研讨活动,学习情况纳入校本学习评价。
1、教师加强学习,教学观念“五变“
时代在变,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一定要变。
从“教”为中心变成“学”为中心的课堂,为在教师引导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丰富多样的课堂“满堂讲”就是“盲堂讲”。
从“教参目标”变成为解读课标前提下、适切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具体细化真实可测量学习目标。
从“目中无生”变成关注学情研判。
从“一刀切”、“齐步走”的课堂教学内容变成“为根据学生不同学情、提供不同层次、可自主选择的课堂学习内容。“。
从“单一、单向、以终结性为主的教学评价“变成“为多元、多向、过程性与发展性的学习评价“。
2、榜样引领,有序推进
从全体普通老师当中寻找教学变革的榜样,培养“三能三好”教师,上讲台能导,学生学习效果好。上发言席能说,老师倾听反馈好。上办公桌能写,专家细阅评价好。分年级组和教研组进行总体变革评估,以教师和学生为评价主体。
3、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课堂变革指导小组,由陈晓华校长任组长,全体领导班子成员任组员,明确分块领导,明确各自责任,责任到人,定期反馈,变革发展情况,做好记录,及时掌握变革方向,能够及时解决老师们在变革试点期间提出的各方面问题。让课堂变革顺利有效进行。
(一)启动与试验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1.论证《城沙一小基于作业单的互助课堂构建行动》方案。
2.不同学科在不同年段开展试点工作。
3.开展“基于作业单的互助课堂”构建行动系列培训、研讨、视导、观摩、评比等活动。
(二)拓展与研究阶段。(20xx年5月—20xx年5月)
1.探索各学段、各学科“基于作业单的互助课堂”的教学模式、作业单设计技术、学习共同体建设策略、教学新常规、课堂评价量表。
2.积累各学段、各学科“基于作业单的互助课堂”的系列课型样本;
3.定期开展研讨交流,邀请专家学者莅临指导与讲座,推动项目进程。
(三)全面总结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建成完善的“基于作业单的互助课堂”教学资源库。
2、学校出一本《基于作业单的互助课堂》的课堂探索。
课题的实施方案篇二
新入学初中学生开始学英语时热情高,成绩普遍较好,但时隔不久一些学生就落后掉队,不及格者、放弃不学者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尤其突出,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一般在七年级下册课本时开始出现,以后越来越严重。应该承认,学生学习英语智力上是有差异的;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英语有快有慢,出现距离不大的层次性也属正常,然而不能两极分化过大。
如何克服两极分化现象?在训练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所进步?笔者认为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常规,采用分层次教学。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学生英语学习中影响分化的各种因素,有针对性地予以剥离分析。
2、针对各种层次探究提高效率的方法。
3、针对既成分化层次,分析各层次的特点规律,探讨提高效率的方法。
实验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此原则是就开展实验的观点而言的。
在英语分层教学实验中我们要坚持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的原则。分层次教学与分类指导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因而必须使教学要求适合每一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获得成功与自信,使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2)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此原则是就实验的对象而言的。
在英语分层教学实验的实施中,学生始终处于动态参与之中,居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所以要求教师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使教学的各环节落到实处。
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在策划阶段进行方向、目标引导;在准备阶段进行示范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点拨、答疑等引导;在评价阶段要当好评委。这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立足课堂、教材原则。此原则是就实验的形式和内容而言的。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甚少,故课堂45分钟把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成绩的好坏。开展分层教学,仍以教材、大纲及课标为依据,按其设立的不同目标,使全体学生各有所得。
(4)客观性原则。此原则是就实验的全过程而言的。
研究内容
1.通过分层次教学,优等生在原有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为交际的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中考优秀率。
2.差生在原有基础差的情况下,不断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内在动力,消除"要我学’的消极被动心理,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的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在中考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大面积提高及格率。
研究方法
根据学生的程度,把他们分成好中差三个级别,然后在讲解,提问,布置作业,反馈要求时,有不同的针对性,也有不同层次的评价。
课题的实施方案篇三
二、课题研究背景:
1、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学习品质,也是学习的动力之源。有兴趣才有潜力,有兴趣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仅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并逐步养成爱学习,善思考的态度时,才难知难而进,锲而不舍,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态度”、“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而“情感与态度”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增强热爱学习的情感。
3、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过程和评价策略,都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理念。可是,在我们的周围有一部分学生有厌倦的情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的缘故,学习兴趣易于转移,稳定性差,所以,如何强化学习兴趣并使之转化为稳定而持久的动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爱学乐学者,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成为当代教育一大问题,仅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生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一切的一切说明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因素。兴趣来源于需要,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度的学习积极性。
2、个别学生之所以成为班级里的“后进生”,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在学习过程中连连失败、挫折,对学生丧失兴趣,甚至于产生厌学的情绪。基于此种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先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3、如今社会对于学生的诱惑太多,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从而对学生也产生了厌倦,逃学、网络游戏成瘾早已屡见不鲜,给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要想让学生进的来也留得住,必须要想方设法提高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必须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
4、当代“望子成龙“的思想让父母给孩子太重的心理压力,各种学习班、补课班、提高班早已让年幼的孩子喘可是起来,让孩子对学校、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到达了”谈学色变“的程度,让孩子对教师、对家长产生了叛逆心理,迫切需要学校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内在需要,并努力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2、了解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原因,了解学生对学校、教师、家长的看法和提议,并分析学困生、网游成瘾、厌倦学习、逃学现象的成因;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的新办法,好办法,吸引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让学生安心学习,乐于学习,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资料:
1、让学校成为学生欢乐的团体之家。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与办学条件,积极创设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外部环境,丰富图书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举办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课间活动,寓教于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团体之中的欢乐。
2、让课堂成为学生愉悦的心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每一位教师以趣为题,采用巧导入、设情境、造悬念、谈历史、说轶事、多举例、做实验、常练习、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施,理论联系实际等各种方式方法让教学过程到达“课始,趣生;课行,趣浓;课尾,趣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愉悦的心灵体验过程。
1、学校努力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构建和谐、愉悦的育人环境;组织课题组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本事;共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的新举措。
2、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
七、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学校中一幅乐学爱学的氛围,学生中厌学、逃学的人寥寥无几,受到了预期的效果。
2、每一位教师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写出自我亲身感受,写出一篇篇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
3、共同努力下推广一种好的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心的方法。
八、课题研究组成员分工:
1.课题组负责人:李萍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工作,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计划、申报课题,制定相关课题管理职责、制度,进行课题工作总结。
九、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研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4年8月25-9月20日):确定好课题以后,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研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计划,申报课题。召开课题研讨工作启动分工会议,颁布相关的课题管理职责、制度。
2.实施阶段(2014年10月--12月):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进行教学过程的改革和实践,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运用多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总结阶段(2015年元月):整理课题相关资料,进行课题工作总结,构成结题报告。撰写研究论文,推广研究成果。
课题的实施方案篇四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转折,角色变了、要求变了、家长们的期望也变了,儿童会出现很多的不适应。客观上,儿童在这一时期存在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两个方面,如师生关系不一样了,生活制度也不一样了;幼儿园以动静强弱搭配为主,而小学以听为主,没有玩具、游戏 ;要求也不同了,幼儿园里无作业、无负担,而小学生每天要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会给孩子的身心两方面带来许多的不适应,还会使儿童感到陌生和恐惧,从而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将持续一个学期左右。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教学模式,他们无所适从。学校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对儿童的要求和约束远远超过幼儿园、家庭。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层次分明,合理利用,将使孩子在以后的社会中“社会适应能力强”,“我要独立”,“自主性强”十分重要。
“幼小衔接”研究的目的,是确保幼儿教育在可持续性发展中的衔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缩短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使幼儿在幼儿时期就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便及早适应小学生活。那么,怎样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怎样让孩子从幼儿园平滑过渡到小学、健康、快乐的成长,便成了我们时不以待的研究课题。
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是我们研究的前提。幼儿园与小学要统一思想,在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方法、环境设置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避免幼儿园单方面的向小学靠拢、关注知识的提前储备等错误倾向,为孩子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进这一阶段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我园结合现阶段我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幼小衔接的课题研究,以求解决相关问题,帮助幼儿达到入学的平滑过渡。我们以“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为研究的基本原则,将研究的重点由“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转变为“幼儿园、学校采取什么措施、方法尽快适应孩子的需求”,通过与学校的沟通(即: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组织幼儿参观学校;幼儿与小学生、教师的之间的沟通),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与习惯,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
本课题研究初步确定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深入展开。
第一阶段:确立课题、启动探索阶段
1、加强对相关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为下阶段开展研究做好思想上与知识上的准备。
2、通过学习、讨论、辩论等形式,使教师对幼小衔接有进一步的认识,分析并确定幼小衔接的内容,讨论其可行性。
3、召开家长会,家园共育,了解幼儿入学后不适应的具体情况,初步探索幼小衔接的模式。
第二阶段:实施与调整提高阶段
1、对幼小衔接进一步调查,讨论修定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2、课题小组对各班计划进行分析,提出指导意见,教师进行修改,并着重准备环境与材料。
3、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研讨,进一步验证幼小衔接的功能与价值。
4、观摩与研讨,集中讨论并尽力解决教师在教育策略上发生的困惑。(交流各自在幼小衔接中的观察记录与反思)
5、课题小组成员观摩幼小衔接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与教师进行反馈与交流,帮助寻找解决方法。
6、通过与学校沟通,一日生活中采取多种方式方法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和习惯。
7、分享交流,教师们将自己积累的关于幼小衔接活动指导策略的心得进行分享。
第三阶段:反思与总结阶段
1、根据幼儿的入学去向,对入小学后的幼儿进行跟踪调查,从教师、家长及幼儿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了解幼儿入学后的情况。
2、在前阶段深入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获取相关信息资料和数据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入手,得出课题研究结论和报告,相关论文、随笔集结成册。
以行动研究为主,以实验法、访谈为辅的研究方法
以相互参观、相互听课、家园相互联系为研究途径
一、对我园历届大班毕业并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孩子们入学后不适应的具体情况。即每年6月末对幼儿的入学趋向进行记录留档,新学期的9月末10月初,根据幼儿的入学去向,到相关的小学对一年级教师和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也对孩子进行访谈调查,从教师、家长及幼儿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了解幼儿入学后的不适应情况。
1、组织教师之间的观摩与交流,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园和小学两大教育机构的特点,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学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沟通。
2、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上学年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经验采取多种方法,在幼儿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中幼儿进行培养,帮助幼儿从心理上、能力上、习惯上及身体素质上进行衔接。
三、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有关有关幼小衔接的具体教育计划,更好的做到家园一致,相互配合幼小衔接工作。
主要措施是:
(1)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方面的培养和加强。
(2)在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利用恰当有趣的方法,向幼儿进行汉字的渗透,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能力。
(3)结合幼儿实际活动需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4)贴近幼儿生活引导学会分工合作,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5)结合主题活动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6)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学校、了解小学生的生活、了解小学教师。
通过以前的一些研究,我们体会到“幼小衔接”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我们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相应的成果,使幼儿在入学的衔接上获得了不少的帮助,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之间的沟通仍然不够
这主要是指在教育观念上的沟通不够。由于时间有限等多方面因素,在教学方法、教育目标等方面还没有很好的沟通与研讨,而且教师们在教育观念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要是对待孩子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幼儿园的教师多是在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问题,而小学教师多是以教学内容和课堂要求为中心,找孩子和家长方面的问题,这是造成许多幼儿入学后不适应的主要问题。
2、幼儿对学校了解不深入,情绪情感落差较大
幼儿在幼儿园中可随意选择多种材料进行探究,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活动,在活动中感到快乐。教师给予每名幼儿自主表现的机会,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及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反应,并教给幼儿调控的方法,在这种宽松、轻快的环境中,幼儿情绪愉悦。这与上学后的比较紧张、较有压力的环境形成了对比,造成了部分幼儿情绪低落,思想负担较重的现象。
3、家长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
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多读几首诗歌、认几个汉字、做几道题比提高孩子自身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心态来的实惠,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技能。对于影响孩子一生的各种习惯的培养不很重视,包办代替,冷暖呵护,是父母认为对孩子的爱的表现。因此,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势在必行。
4、合作交往能力培养不够
交往能力培养不够,是主动与别人交流方面不够,这些与幼儿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有关,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5、规则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足
在遵守规则方面,幼儿园的规则多是非常具体的,针对某个活动的,并且多是幼儿自己制定的,既具体又形象。幼儿在遵守之前,首先了解为什么,怎么做,便于幼儿遵守。而学校规则多是事先定好的,学生必须遵守的,很抽象,有些孩子不理解,因而幼儿刚入学后不适应,造成了部分幼儿在学校的规则遵守方面的不够。
(二)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1、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
a、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
首先是幼儿园教师方面,需要帮助小学教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时的表现,特别是每个孩子的长项是什么,使小学教师尽快的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他们更多的鼓励,使孩子入学后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同时,小学教师要注意多向幼儿园靠拢,给孩子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注意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采用一些具体形象的方式,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b、加强幼儿与小学之间的沟通
把小学生请到幼儿园与幼儿游戏、聊天,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幼儿也深入到小学课堂与小学生共同听课,熟悉学校生活。
c、幼儿与学校的沟通
针对幼儿的问题,设计好相应的目标,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参观学校,接触教师和小学生,有针对性地打消幼儿由于不了解学校而造成的畏惧的心理,从而产生向往学校生活的愿望。
2、加强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a、交往能力的培养
大班幼儿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强了,它们不仅注意了自己的活动,也注意了同伴的活动,有了主动向别人学习的愿望。教师应及时抓住这点,通过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在参观、活动中有目的的向别人进行提问,体验在寻找探究答案的过程中与人交往的快乐,并提供不同材料,让材料去刺激幼儿合作,体验合作成功后的快乐等等。扩大幼儿的活动范围,抓住契机,引发幼儿与他人主动交往。
b、合作能力的培养
让在幼儿交往过程中不断的体验合作的意义,抓住时机以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强化幼儿合作的行为。对于一些比较自私的幼儿,引导他们认识到怎样与别人交往,让他们明白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改掉自己的毛病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的与人交往。
3、进一步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
在规则意识上,要培养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幼儿在上一年级后,对于学校的规则、教师要求不能主动的遵守,需要别人提醒。为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他们主动去遵守规则,让幼儿在幼儿园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4、加强家园共育,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的合作伙伴,幼儿园需进一步重视家园合作,争取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家园互相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通过以前的研究,我们体会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幼小衔接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心理能力的衔接;再有,制约孩子入小学后以至将来上中学、大学的最关键的因素是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因此,幼小衔接问题不仅仅是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所涉及到的,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从小班开始,我们也在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同时,在研究中我们不断地体会到许多方面研究越深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幼小衔接并不只是一些表面问题(指家长一年级教师所关心的问题)的衔接问题,而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等诸多方面的衔接,在能力、习惯等的培养方面也不仅仅是几种具体能力的培养,而是一项大的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工程,还需要不断分析现阶段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将会根据这些问题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尝试,寻求解决的办法。
课题的实施方案篇五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新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心中的困惑也不断增多.校本小课题研究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并予以探讨实践。通过针对性强、具体而又可操作性的小课题研究实践,达到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制约各学科教学质量效果提高的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教研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科课题的研究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和研究价值。同时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成长具有较大的作用。
校本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它成活的“土壤”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是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本校化”特征。
校本小课题研究就是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和教育教学实践开始,以敏锐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发展成长的问题,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步骤
(一)总体思路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的教育科研新理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的认真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要纳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之中,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结合起来,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与学科教学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提出与实施,不断推动教育科研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从而形成“本土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实效性评价”的教育科研工作新思路、新途径。
1.本土化行动.强调课题研究立足本校、本班,通过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开展研究,全力解决本校、本班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2.低重心运转.降低教育科研工作重心,倡导以教研组、备课组为依托,以教师个人为主体,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实际、最迫切和最突出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
3.小步子发展.每一学年为一个周期,学年初确定研究课题,校内申报立项;通过一个周期的研究实践,基本能够完成课题实验,解决所确立的研究解决的问题,学年末汇总整理并进行结题鉴定.以达到“小步子、快节奏、高效益”的目的。
4.实效性评价。从过程性资料、终结性成果和实质性效果三个方面对各个小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评定;过程性资料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第一手资料;终结性成果指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以及会议交流的典型材料等;实质性效果指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改进提高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小步子.因为是小课题,就更有能力和精力去做.我们倡导“小题大做”,“小题”就是研究的问题要“小”:切入点小,范围小,内容单一、具体,以此来逐一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做”就是要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研究,把一些相关、相近的重要问题 “串连”起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在研究中讲究科学、探索规律、提升经验。
2.低台阶.是指课题的难度要低,通过个人的力量和备课组的协作能够解决。
3.快节奏.因为课题小,问题具体,我们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坚持半年至一年每人解决一两个小课题,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就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成果共享,就能有效地促进教育行为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求实效.问题要实,措施要实,效果要实.在研究中,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研究管理、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一切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坚持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
(三)基本步骤
1.确定课题.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惑,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富有意义、带有较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题目,以学科备课组或个人为单位,确定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
2.制定方案.在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每个备课组或个人要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式两份,上交教导处一份),确定研究的课题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和参与成员,明细课题研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3.组织实施.依拟定的《小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研究实践.学校将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加强课题研究的引领和指导,通过理论自修、专家引领、主题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积极落实课题研究各项工作。
4.总结反思.在课题研究后期及时收集过程性研究资料进行建档,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并反思得失的成因。
5.成果评定.由学校组织结题。
1.统一思想认识。
开展小课题研究符合当前广为开展的校本研究趋势要求,符合教师的实际科研能力水平,符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全体教师务必要统一对开展小课题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按照本《方案》要求,认真筛选课题,精心组织实施,切实在全校形成一个“全员参与,个个尝试,人人研究”的良好局面,切实走一条“学习——研究——实践——提升——再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路子和“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合作)解决”的小课题研究探索途径。
2.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宋世刚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教导处), 教导处成员负责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领导、指导、实施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建立有效的运行激励机制。学校将把小课题研究开展情况列为对教研组评价和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的重要内容,确保研究的扎实有效开展。
3.加强对研究骨干和实验教师的培训。分层对教研组组长、备课组长和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教改经验和研究成果,讲述小课题研究的初步构想,让各教研组长明确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发挥教研组长的带动辐射作用,以增强全体教师研究小课题的责任意识,激发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兴趣和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策略和方式方法.并组织同年级教师认真分析本组、本学科中带有共性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做好准备。小课题确立后,共同拟定整个研究活动计划 , 形成具体完整的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大致包括 :课题名称、参加成员、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实施步骤 ( 研究进度计划 )和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4.建立小课题研究例会制度.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它有别于专家层面上的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有着其特有的灵活性,需要定期不定期的对其进行动态修改和论证。为了使小课题的选定更科学,研究的目的更明确,方法更易于操作,每月分别组织召开小课题研究讨论会。针对课题组成员提出的具体问题、研究方法、具体的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讨论,自由开放地各抒己见,把专业切磋、经验分享、互助合作、思想碰撞、信息交流真正做出来,使一个个问题更加明朗,使研究的思路更加清晰,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小课题研究扫清疑惑,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
施策略、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自评、他评,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四是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6.切实搞好成果鉴定.为了验证小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得当,研究过程是否科学,研究的问题是否解决和有效,到学期或学年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形成书面材料,课题领导小组将对各教研组实验教师研究情况和进程进行考核,推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并结集编印。
五、研究预期成果
1.提交校本小课题研究工作小结一份。
2.每学年提交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有一定学习借鉴价值的研究论文和案例专辑,总结出具有指导性和推广价值的经验。
3.建立小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小课题研究探索,培养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型”教师和“骨干教师”。
4.收集整理我校小课题研究成果系列材料。
六、保障措施
在保障常规教研正常开展的基础上,学校划拨专门经费,提供专项支持。
课题的实施方案篇六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加强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逆向思维则更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法则,在新课改中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众所周知,正向思维有时会制约思维空间的拓展,甚至会导致问题无法解决,此时需要我们改变思维方向,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探求解决问题。
其特点表现在:善于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进行探索,当某一思路出现阻碍时,能够迅速地转移到另一种思路上去,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当学生经过努力从正向理解了某个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后,若能适当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往往会跨进新的知识领域。当人们习惯于正向思维,尤其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时,逆向思维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1、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挖掘学生智慧的潜力,较快地促进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去获得知识。
3、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4、在发现的试探中,学到科学的认识方法和策略,深刻地理解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5、加强学生用分析法和倒推法解题的能力的训练。
1、逆向思维蕴育着创造思维的萌芽,它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认识逆向思维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把教学中的相关逆向思维训练的问题落实到位,才能使学生的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在数学的概念教学,计算过程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中都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逆向思维素材,明确训练内容。
3、备课时,明确学生的思维特点,制定逆向思维策略。
4、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注意逆向思维训练策略的落实。
5、做好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转换。
以实践研究为主,在课堂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然后在反思中改进,以此实现研究的目标。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
1、实际调查,发现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不足。
2、学习相关理论,增强科研能力,调查收集课题研究的有关材料。
3、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1、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2、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逆向思维素材。
3、精心设计、组织教学。
4、积极实践,努力寻求提高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对研究对象进行后测,并前后对比分析。
2、对研究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归类、汇总,撰写研究报告。